近日,东莞图书馆策划出品的《雕塑东莞(2022)》由岭南美术出版社推出。
东莞是岭南文明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各个时代的城市精神与文脉灵魂,为东莞城市雕塑的创作注入了丰富的资源。随着东莞迈上“双万”城市新起点,城市雕塑在发挥起城市名片作用的同时,也从侧面雕刻着这座城市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据了解,东莞图书馆于2008年、2022年共拍摄、整理近千座城市雕塑的素材,并两度整理出版《雕塑东莞》,在展现东莞城市雕塑艺术的同时,也是一次对人文历史、地域风情、时代烙印、城市形象的纸上巡礼。
雕塑,作为城市公共艺术装饰品,宛如一曲曲悠长动听的音乐,一首首意境优美的诗词,一篇篇娓娓道来的文章,融入城市肌理血脉,成为一座城市精神风貌的重要标识和文化品质的象征。雕塑,遍布东莞的各个镇街、各个村(社区),在装点市民生活的同时,也成为了欣赏这座城市的一扇别样窗口。
如行政中心广场的《纽带》、东莞篮球中心的《众志拼搏》、虎门广场的《较量》等雕塑,已成为东莞城市精神的象征和重要文化标识。
又如行政中心广场的《影响中国的东莞人》系列雕塑、石碣镇的《袁崇焕》、虎门镇的《蒋光鼐》等雕塑,将一系列东莞名人贤士的卓越贡献与高尚品格转换为雕塑艺术语言,传承莞邑人文精神的同时,也提升了市民的城市认同感与自豪感。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东江儿女》和石龙东征博物馆的《东征军》等雕塑,则通过历史事件刻画,展现东莞红色文化基因和时代精神,彰显了东莞红色文化的丰厚底蕴。
虎门太平手袋厂陈列馆的《岁月》、东城环球经贸中心的《生生不息》、滨海湾新区东宝公园的《拓荒牛》等雕塑,记录了东莞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成为东莞改革开放文化的重要注脚。
东莞独具特色的非遗民俗如沙田龙舟、凤岗舞狮、横沥牛墟、沙田疍家文化、厚街洪拳、桥头莫家拳等主题的雕塑,生动歌颂着这方水土的美好生活与生态文化,凸显了莞邑文化中的浓厚乡情。
海德广场的“篮球女孩”Laura,国贸广场的白玉兰花,松山湖园区的现代标志,印证着东莞在城市转型升级后,从制造到智造,再到“双万城市”的新姿态,这些多姿多彩的新雕塑勾勒出的是一幅兼具时尚、潮流、智慧、科技的城市郭形。
在《中国雕塑史》开篇,梁思成先生写道“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是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体,其产生、发展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反映历史变迁和文化信息的“立体文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雕塑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以其标志性、纪念性、装饰性的意象,赋予了城市独有的灵魂和腔调。
东莞图书馆作为城市中心图书馆,始终坚持“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初心,以“知识惠东莞”为使命,多角度、多层面地收集、保存、开发地方文献。2008年起,东莞图书馆尝试通过对东莞城市雕塑这些活体的地方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以此作为切入点记录东莞城市发展变迁,先后拍摄了630余座城市雕塑的精美图片,并邀请著名诗人、作家彭庆元先生为其中150余座雕塑赋诗后编辑出版了《雕塑东莞》一书。2022年,在东莞迈上“双万”城市新起点之际,东莞图书馆又启动了《雕塑东莞》续编项目,对2008年以来新增的330余座分布在各镇(街道、园区)的城市雕塑进行认真搜寻、核查、登记、拍摄,并走访收集雕塑背后的故事。经过多次的梳理后,东莞图书馆对其中200余座雕塑配上诗歌,精编成书,以期通过东莞城市雕塑艺术,展现千万人口与城市的深度融合、共生共荣。